化学品和危险品的界限
化学品根据其性质分为非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当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被定义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加工、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数量达到临界质量的单位。
这里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生产单元、设施或场地,只要它们位于同一生产作业范围内且它们之间的边缘距离小于500米即可。
临界质量根据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确定。
本标准详细规定了各种危险化学品的特定临界量。
例如,对于油漆来说,临界质量取决于具体的化学成分,而对于酒精来说,临界质量是500吨。
严重危害的管理和监测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能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有关企业和机构应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确保这些单位的安全运行。
这不仅有助于预防事故的发生,还能及时发现并应对存在的安全隐患。
请注意,不同的化学品具有不同的临界质量,因此企业在控制和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法规。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有效降低有害化学物质带来的风险,确保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
氧气罐储存区是重大危险源吗 临界量怎么确定
为加强机械工业企业重大风险源管理,我们在对机械工业企业47个重大风险源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指导机械工业企业有效控制重大风险源,保障员工安全健康和财产免受损失。
1 机械行业重大风险源判定依据和原则 1.1 重大风险源判定依据 1.1.1 主要风险源根据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判定。
重大危险源根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列出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确定,且超过临界质量。
1.1.2 根据风险大小确定主要风险源。
从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来看: 风险: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组合。
。
换句话说,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由于条件和触发因素的存在而可能发生风险的程度)和后果(即风险的严重程度)。
因风险的发生而造成的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
1.1.3国家对严重后果的规定 ①对特殊、严重风险隐患的规定。
1995年8月22日,原劳动部通知《重大事故风险管理规定》第二章第四条:其中,重大隐患是指可能造成50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
100万元。
高于事故风险。
重大灾害风险是指一次事故造成10人以上损害或者造成5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
②特别重大事故的规定 在对原劳动部发〔1990〕9号公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过渡规定》有关规定的解释中,第四种情况是死亡人数超过30人的情况。
每天一次。
公路等事故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机械行业属于第五类“其他”,是100多名工人和居民同时发生的急性中毒事故。
③根据火灾分级规定,确定主要风险源。
根据1996年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发生异常火灾事故:火灾死亡10余人, 20人死亡。
造成20余人受伤,50余户受损,财产损失逾100万元。
特大火灾事故:火灾造成3人以上死亡、10余人死亡、30余户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
一般火灾事故:不具备上述两种情况的燃烧事故为一般火灾事故。
④ 根据受伤程度确定主要危险因素。
GB/T15236~94《工业事故按伤害程度分类》规定如下。
重大死亡事故:单次事故造成3人以上9人以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一次事故造成10人以上(含1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事故。
⑤请参阅其他行业规定。
1)道路交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如下。
重大事故:死亡1人至2人,每次事故财产损失3万元至6万元以下:每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财产损失60万元以上。
2)铁路事故:《铁路事故处理规则》规定,重大事故:死亡3人或者死亡、受伤5人以上。
3)船舶交通事故的分类标准为:摘自《船舶交通事故统计规则》。
总吨位2万元以上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以上,总吨位1万元以上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道路直接经济损失1.3万元以上、总吨位5000元以上重大事故 高:死亡3人以上、总吨1000吨以上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 增加,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总吨位500人以上 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5万元以上,总吨位200人以上 严重事故:3人以上。
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总额20万元以上的重大事故: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以上 4)土木工程重大事故分类《土木工程重大事故分类》。
建造 《土木工程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中规定:一级重大事故:死亡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300元以上1万元以上。
二级重大事故:死亡10人至2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三级重大事故: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
从重大危险源的认定标准来看,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大多是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有害物质的含量)来规定的,而各行业则以重大事故(危险源造成的后果)来判定。
可以告诉。
,其中一些不如国家相关规定严格。
这与不同行业的风险特征和风险程度有关。
从以往机械行业发生的事故结果来看,一次事故造成三人以上死亡的严重后果并不多,但主要风险源仍然存在。
1.2机械工业重大风险源判定原则①机械工业企业储存区域或生产区域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GB18218-规定的临界数量。
② 造成三人以上死亡或者直接经济事故可能造成五十万元以上损失的风险源。
③ 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爆炸、多人急性中毒等)和其他严重损失的。
造成三人以上死亡或者价值损失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危险建(构)筑物。
2、识别机械行业主要风险源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布 根据机械行业主要风险源识别的基础和原则,识别机械行业各阶段的主要风险源及其分布。
的生产过程。
2.1 识别生产条件和资源准备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 2.1.1 物料及储存系统: ①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储存超过GB18218-2000标准临界数量物料的罐区 天然气分配罐区、丙烷储存罐区、汽油、炼油厂、柴油储罐区、氢气、煤气、储罐区等。
②爆炸物质(民用爆炸设备)、 储存GB18218-2000标准规定的临界质量以上物质的储存区域,如易燃物质(甲醇、乙醇、柴油)、活性化学品(过氧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如氰化物、苯、二甲苯、甲酚) )储存空间等,可中间储存50瓶以上GB18218-2000标准规定的压缩气体、液化气、溶解气工业气瓶。
空间(50瓶达到临界质量))、周转仓库面积。
③ GB18218-2000标准中未规定的储罐区域,如氧气储罐区域,储存有机溶剂、脱模剂、清洗剂、酸类等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等。
或将危险化学品存放在仓库区域。
、碱类、盐类、电石、石蜡、油漆、钝化液、磷酸盐液、氰化盐、玻璃钢生产原包装材料、可燃包装材料及其他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无机、有机物质及原辅材料物料位置及储存区域等。
2.1.2 热系统:锅炉、换热器、传热管道等。
2.1.3 产气系统 ① 空气压缩。
系统:空气压缩机、储罐、压力管道等。
②产气系统:产气区(发电机)净化装置、加热装置、压缩输送装置、储罐区、余热锅炉。
同一区域内的设施可以将各种设施和设备视为独立的重大危险源。
③制氧系统:电解设备或空分设备(生产区)和储存设备(区)是主要风险源。
④制氢系统:电解设施或低级烷烃蒸气合成装置(生产区)和储存设施是主要风险源。
⑤乙炔气生产设施:乙炔发生装置(生产区)和储存装置可视为主要风险源。
⑥在同时充装25瓶以上上述气体的聚变设施(场所),发生事故可导致3人以上死亡,成为主要风险源。
2.1.4 生产、办公和公共建筑:已识别或未识别(由直观经验确定)的危险建筑是使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2.1.5 制造木模和其他木制品的区域以及储存木材、塑料和化学焊料的区域可能引起大火,并可能被确定为主要危险源。
2.2 识别铸造系统中的主要危险源 铸造系统中的主要危险源主要来自于铁水溶液。
在冶炼和手动、半自动浇注过程中,大量铁水溶液因熔炉操作、包装、溢料和倾翻等事故而产生严重问题,可确定为主要危险源。
2.3 识别喷涂、热处理、焊接作业中的重大危险源 ① 喷涂作业方法:不仅存在中毒、窒息、触电、局部受伤的危险,还可能发生爆炸和大面积火灾。
由于不同企业喷漆作业的自动化程度、漆雾处理设施设备的效率、作业规模和现场储存的油漆量存在差异,主要根据以下因素确定风险来源: 在不同的情况下。
②热处理作业:用于热处理的油池可引起大火,一般是主要危险源。
③焊割作业:有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可能性,但伤害或财产损失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环境和现场条件。
在某些易燃、易爆工作场所或工作环境中,进行焊接和切割操作的区域可能成为主要的临时危险源。
2.4 产品包装阶段主要风险源的识别 如果木制或纸包装的储存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通常会被确定为主要风险源。
2.5 危险化学品运输主要风险源识别 货物运输设施设备:作为流动风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十分严重。
特别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包括公路和铁路)可能成为主要的临时风险源。
2.6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主要风险源的确定除同一区域内附设于上述系统的压力容器外,一、二、三类作业也是主要的风险源。
压力管道因长度、压力、温度、管径、流量、流量、使用寿命以及管道介质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风险等级。
无论管道内的介质如何,长度越长,压力越大,能量释放范围越广,可被视为主要风险源。
2.7 识别电力系统和高压电器试验系统中的主要风险源 高压电器试验站有人值班可造成多人死亡、整个企业停电的地方 高压电器试验站可造成多人死亡的地方关键 这可能被视为危险。
2.8 识别起重机械的主要危险源。
重量超过200吨的起重机械,能够造成严重事故的,可确定为主要危险源。
三、机械行业重大风险源分类 根据机械行业重大风险源范围,分类如下。
3.1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储罐区域如下: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天然气分配罐区、氢气储罐区、汽油、煤、柴油储罐区、液体、气体储罐区。
3.2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储存区域包括: 储存仓库、中间仓库、滚动仓库内装有50余个含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气瓶。
木质包装、木制品、纸包装仓库。
3.3 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包括煤气生产区、氢气生产区、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的压缩空气生产区、热处理油池、其他可能引起重大火灾、爆炸的作业区域、液化石油气生产区等。
气体、压缩气体、溶解气体和工业铸造系统的充装工作区域,一个气瓶一次充装超过50瓶的区域,或一次充装超过25瓶(50瓶)的公交车站(区域)。
是 达到GB18218-2000标准中的临界质量) 3.4 企业风险建(构)筑物包括: 3.5 压力管道含有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丙烷、蒸汽、乙炔气等的生产、办公、生活、娱乐、教育、聚会等危险建(构)筑物(构筑物)。
包括在内。
.压力管道。
3.6 供热系统中的锅炉包括蒸汽锅炉和承压热水锅炉。
3.7 除各种气体生产设备设施附设的压力容器外,还包括: 空气压缩系统压力容器(单排工业气瓶)、煤油气相干燥罐; 运输(公路、铁路)用液化石油罐车、医用高压氧舱等一、二、三类压力容器、集装箱。
3.8 变电站、配电所、高压产品检测实验室 3.9 200吨以上起重机械主要危险源,主要按照GB18218-2000标准规定的标准列出9类,可达到临界质量并引起死亡。
发生三人及三人以上事故,后果严重,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可确定为主要风险原因(罐区、库区和未达到GB18218规定的临界质量的生产) -2000标准(现场)如果能导致此类后果,则可被指定为重大危险。
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条件、设施设备不同,产能这是不同的。
因此,在一些焊接、喷涂等生产现场,周围没有易燃易爆物质,不存在发生大规模火灾、爆炸,造成三人以上死亡的可能性,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韩元以上,若锅炉房、空压站等部分设施设备距离建筑物和人员较远,发生意外死亡的概率较低。
如果三人及三人以上,无法进行直接经济活动,且损失在50万元以上的,可以认定为重要风险源。
这并不一定将所有九个类别确定为主要风险来源。
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哪些类别达到GB18218-2000标准规定的阈值或更高,二是哪些类别可能产生重大后果。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4 机械行业重大风险源分类 4.1 机械行业重大风险源分类原则的确定 根据机械行业重大风险源认定标准,确定分类原则。
1、按严重程度分类 可造成重大风险的事故数量 ①重大风险源是指一次事故能造成3人以上9人以下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事故。
②重大风险源,一次事故能造成10人至29人死亡或者造成100万元至5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为极大风险源。
③单次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风险源为特大风险源。
2、按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分类。
①主要风险原因达到GB18218-2000标准规定的临界量。
②如果低于GB18218-2000标准规定量的1.5倍,则属于极其危险源。
③超过GB18218-2000标准规定的临界量1.5倍尤其是主要风险原因。
五、机械工业重大风险源企业和单位领导要重视机械工业重大风险源控制措施,加强领导,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主要职责包括: 5.1 重大风险源管理 1、了解装置内重大风险源的分布、风险特征、存在和触发条件、发生事故的概率和严重后果,并承担以下责任: - 关键风险因素的现场管理、登记和记录 2、制定与公司关键风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全面落实并认真评估,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3、制定应急预案并报送有关部门。
4、组织开展与重大危险源相适应的培训,确保重大危险源相关人员的能力满足重大危险源的需要。
5、重大危险源发生重大危险时,组织采取应急处置行动。
必要时组织事故、救援设施、设备部署和人员疏散培训。
6、识别关键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定期审查和修订控制管理计划。
7、保持结构材料、设备和防护用品完好有效。
。
5.2 主要危险源控制 5.2.1 技术控制 主要技术控制包括消除潜在危险、降低风险等级、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严密、薄弱环节原则、禁止接近等。
原理、锁定原理、交替操作、警告报警原理、冗余技术、个人防护等 存在重大风险源的机械工业企业单位应当根据重大风险源的性质、存在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财力、人力、物力情况,有选择地采取上述措施进行消除、控制和防护。
沟通风险的主要来源。
5.2.2 人类行为控制控制人为错误,减少错误人类行为对关键风险因素的触发作用。
立即发现能力和认知不匹配的故障、命令错误、不准确或缺陷,包括阻碍、注意力不集中、无聊、懒惰、疲劳、紧张、发现疾病或缺陷、防护用品和防护用品的不正确使用等。
需要立即进行培训以规范重型安全操作。
①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重大风险源的控制取决于各级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
重大危险源必须得到控制。
领导人员和员工必须定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关键风险源管理的重要性、岗位(部门)的关键风险源类别、日常操作要求等。
通过培训教育,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达到控制重大危险源的要求。
②业务操作规范化:根据重大风险因素和操作规程,制定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或工作指南并切实执行。
5.2.3管理 ①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在对重大风险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控制实施细则、安全工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接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等重大风险源各项规章制度。
并改进。
重大风险源通过审批制度、异常情况应急措施、考核奖惩制度等体现在法制管理上。
②明确责任,定期检查,对重大风险源明确各级责任人,明确具体责任。
特别是要明确重大风险源定期检查的各级责任。
包括运营人员日常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领导不定期检查等。
③加强重大风险源的日常管理,按照工作程序正确做好安全工作、交接班、日常安全检查等工作。
所有活动都必须仔细记录和控制。
④建议抓好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建议完善信息反馈制度,严格执行信息反馈制度。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按照规定按照性质、严重程度逐级进行信息反馈和整改,并保存整改记录,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
团体。
⑤建立重大风险源安全档案,设置重大风险源管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安全标志,明确重大风险源,标明负责人,简要说明防范措施。
⑥ 开展考核、评价、补偿和处罚,控制和管理重大风险源。
建立并量化重大风险源控制管理各环节的评价标准你必须付出努力。
定期严格考核,奖惩结合,逐年提高要求,不断提高重大风险源管理水平。
5.3 应根据重大风险的性质和后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必要时组织相关人员妥善处理培训中发现的问题。
.应急预案已修订。
5.3.1 应急预案制定程序图: 应急预案制定程序 ①风险分析和制定过程主要分析风险成因三要素:现有条件、触发因素和潜在风险。
现状分析包括装载方式、数量、通风、隔离等储存条件,温度、压力、状态闪点、燃点、爆炸极限、毒性和危险特性等理化性质。
; 设备状况、缺陷、维护、使用寿命等。
防护措施、故障排除措施、安全装置和标志等。
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管理等。
组织、指挥、控制、计划等条件。
触发因素分析包括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等人为因素,管理不正确、训练不正确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失误等。
组织不当,包括各种自然条件和其他变化引起气温、气压、湿度、温度、风速、雷电、振动、地震、山体滑坡等变化,造成危险的原因。
ETC。
危害潜在危害分析包:事件触发后的发展过程; 由于危险因素、发生条件、设施设备状况等特点不同,事故发生后的发展过程也不同。
灾害蔓延的速度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危险源由于能量的意外释放或危险物质的泄漏或扩散而变成事故。
能源包括七大类:机械能、热能、化学能、核能、生物能、人体工程学。
危险的能量越大,潜在的危险就越大。
有毒有害物质包括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中毒、疾病、致残、癌症等的物质。
②应急区域的设立 根据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和损害的空间范围,将需要应急规划的区域分为现场应急区域和场外应急区域。
厂内突发事件是指企业现场发生的突发事件,针对所有重大风险因素,企业必须制定厂内应急预案。
发生影响厂区周边地区、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事故时,必须制定厂外应急预案,报主管部门协调。
③ 制定应急预案。
结合重大风险源演变过程、公司实际情况和周边环境,制定现场突发事件和场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的核心是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后,必须聘请专家对其实用性和可靠性进行审查。
④应急预案培训:通过培训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检验所有相关人员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和应急行动水平,提高团队的协同响应水平和员工的事故预防能力,培养能力和意识。
发现问题和缺陷,修改计划,并将修改后的计划传达给应急计划中涉及的所有人员。
⑤ 总结报告应急预案演练完成后,及时总结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发现有关部门配合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进行必要的整改,并记录、保存、归档,并通报各相关方。
5.3.2 应急预案的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包括围绕完成技术措施建立严格、周密的应急组织体系、报警通讯系统、明确相关人员的分工和职责等。
①建立应急组织体系,一般包括组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化学与辐射防护评估组、消防专家组、交通与运行控制组、技术保障组、通讯联络组等。
、医疗救援队、应急维修队、后勤保障队等,以及公安、公共信息、疏散系统。
应急指挥中心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内外通讯设施、相关人员(含专家)名单、地址、联系方式、相关外部机构和政府机构的电话号码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示意图。
设施设备示意图应标明重大危险源位置、安全设施存放点、消防系统、水源、污水排放系统、出入口、集结区及其与周围社区的关系。
应急指挥中心应设在风险最小的位置,并考虑可能的位置,防止风险因素侵入指挥中心。
② 内外部机构报警联系方式及流程 外部机构包括社会救援中心、消防、公安、环保、安监、医院、政府相关部门、结构材料供应商等。
报警和通信系统必须具有优先接入权或独立的应急通信和信息系统。
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
如果发生突发事故或紧急情况,企业必须立即通知所有相关员工和厂外有关各方,并采取行动。
报警系统必须安装在多个地点,达到一定数量,并规定报警方式或程序。
③明确应急体系内各机构的负责人、职责和权限。
对应急系统中必须设立的各职能小组,明确了负责人,明确了其职责和权限。
紧急情况下,你必须准备好文件,以便你能够履行职责。
紧急情况下,你必须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同时相关人员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
遇有紧急情况,各地点有序行动。
④通知应急人员应急人员属于各自的生产岗位,缺乏应急情况下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培训还应包括应急处置技能、救援知识、消防知识、个人防护、疏散逃生知识等。
了解各种救援设施、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等。
5.3.3 应急预案中的技术措施 应急技术措施是指为处理已确定的风险源或事故而必须采取的技术方法、手段、设备和设施。
以及具体操作要求等细节和步骤。
基本应急设备一般分为两类: 基础设备和特种设备一般是指应急抢修设备、消防系统和附加污水排放系统、内外通讯设施、交通运输、照明设备和应急响应所需的防护装置等。
专业设备,例如设备,通常包括专门的响应团队。
吴某使用的专用工具(物品),如检测设备、医疗急救设备及急救箱、专用防漏工具及装置、洒水装置、起重设备、堆垛机、特种消防设备、器材、消防车等、风速风向测量设备、物资隔离、运输、设施设备等。
附件:2004年8月26日某丙烷加油站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示例GB-18218-2000表1、表 2、表3、表4 中国机械工业安全卫生协会。
附件:工厂丙烷站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示例 一、发生重大灾害可能性的评估 1、丙烷性能评估:丙烷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沸点为-42.17℃。
沸点是在室温下沸腾。
丙烷的闪点很低,为-104℃,按标准丙烷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和较低的热值。
一平方米热量约20000大卡,火焰温度可达2000℃。
丙烷燃烧速度很快,通常为 0.38 至 0.5 公里/秒,一旦燃烧,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燃烧到泄漏点。
距离数百米的气点; 丙烷的膨胀系数很大,15℃时比水大16倍。
随着储存环境温度升高,丙烷容器内的压力也会升高。
当一吨丙烷液体蒸发成低爆炸极限气体时,其体积膨胀约510倍,发生爆炸时,其体积膨胀约45.5倍,使总膨胀约23,200倍。
因此,爆炸瞬间气体急剧膨胀所释放的冲击波和巨大能量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丙烷的比重为44(丙烷的分子量)/29(空气的分子量)=1.52。
,其比重比空气重。
然后它通常会积聚并扩散到地面,给救援人员带来重大风险。
2、使用条件评价:我厂在厂区西北角建有等容量储罐3个,每个容量50m3,共计150m3。
近年来,周边环境最大储罐一般在45立方米左右。
院内有防火墙隔离,形成独立的消防通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有消防设施管理。
专职人员和轮班工作。
医院外面,消防通道对面,有一个气体浓度监测和管理系统。
医院外部消防通道对面是瓦斯高度监控室,通过管道连接到各个需要能源使用的工作场所,一般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以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3、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管道破裂漏水、运输罐车卸货时截止阀损坏或失灵、静电消除设备故障或火灾、意外振动、冲击、闪电、异常天气导致液体着火、点燃的气态丙烷等; 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输送管道破裂(失压、冲击、挖掘、锈蚀、腐蚀等)、检修时控制阀故障以及着火(爆炸)、火灾、爆炸等事故。
4、紧急情况升级:如果泄漏初期因各种原因或情况未能及时处理,或因相关人员仓促导致丙烷大量泄漏,会产生火花。
附近工作场所的电力。
锻造车间和其他火灾中的火热源可能会爆炸已达到爆炸极限的气体混合物,引起连锁反应,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2.应急预案的组织措施 1、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明确相关人员和单位的职责。
1.1 总指挥: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张先生担任总指挥并指挥。
全厂开展应急响应和救援行动,紧急情况平息后迅速恢复生产。
如果需要开展救援行动,如果损害进一步扩大,无法(不可能)进行救援,我们有权调动一切相关人员、设施和设备,保护相关人员的安全和生命。
职工有权放弃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救援,但当危险威胁职工生命安全时,有权决定停止工作、撤离。
1.2 副指挥员:能源部李司长担任副指挥员,负责处理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突发事件,以防突发事件可能波及辖区其他地区或造成灾害。
如果能源部其他相关部门遇到危险,必须立即向张先生报告,以便迅速指挥并协助张先生处理救援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1.3 总工程师马季为技术顾问(专家)。
油漆库作为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怎么确定
根据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主要危险性判定标准》,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数量及临界数量,本单位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化学品标准。
临界量被认为是主要危险源。
如果单位含有危险化学品,则计算q1/Q1+q2/Q2+…+qn/Qn。
如果其值≥1,则被认为是主要危险源。
否则就不是。
扩展信息:
危险化学品主要危害分类方法:分类指标采用各类危险化学品单位实际(在线)数量采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测定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并经修正系数修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R的计算方法如下:q1、q2、 、qn——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在线)数量(单位:吨) Q1、Q2、 、Qn——每个); 危害 相应的化学物质临界量(计量单位:吨 β1、β2 、βn - 每种危险化学物质对应的修正系数 α - 暴露在生产区域外主要危险源的人员的修正系数;化学
修正系数β的值取决于装置中危险化学品的类别。
修正系数β的值见表1和表2:表1。
危险化学品β类危险化学品毒性系数β表见表221.51。
《危险货物清单》通用有毒气体修正系数β值表有毒气体名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环氧乙烷氯化物氢气甲烷溴化物 氯 β2222334 有毒气体名称 硫化氢 氟化氢 二氧化氢 氮氰化物 羰基氰化物 氯化氢 膦 异氰酸酯 β551010202020 注。
表2中未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分级,剧毒气体可按β=4分级。
来源: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的若干建议。
来源:百度百科-危险品安全管理规定。
来源:百度百科-危险品安全管理规定。
乙烯的临界量为多少吨
乙烯临界量约为6万吨。
1. 什么是临界点
在微观尺度上,物质表现出液体流动特性和气体扩散特性,这种临界状态称为临界点。
也就是说,液态和气态之间没有界面并且有明显的区别。
通常,临界点与温度和压力有关。
2. 乙烯的理化性质
乙烯是一种无色、易燃、有刺激性的低密度气体,仅含有两个碳原子,这就是乙烯。
在室温下不稳定,容易发生聚合反应。
由于乙烯的自发/吸收性质,在透明塑料袋中储存超过 72 小时的食物会微妙地污染这些食物。
3. 乙烯临界量
乙烯的临界点为9.59Mpa/305.4K,在此条件下,液相和气相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和差异。
一般来说,气体的临界点需要相当精确的值,但对于像乙烯这样的常见气体来说,气-液相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过程。
利用材料在标准状态下的物理参数(如标准温度、大气压),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材料的临界质量(约6万吨)。
第四。
乙烯的应用领域
乙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中。
例如,它可以用来制造塑料、管道和其他家用电器,也可以用来生产粘合剂、油漆、塑料和合成纤维等各种化工产品。
在医学领域,乙烯可用作麻醉剂和抗癌剂。
总的来说,乙烯用途广泛,在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化学工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总结五
乙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的有机化合物。
计算其临界量与物理性质密切相关,乙烯与气态转变有关,通过计算相关公式可以得出其临界量约为6万吨。
至于乙烯,其用途十分广泛,在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