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三类水质标准
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如下: Ⅰ类水质标准: ——主要用于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水质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100/100毫升、总氮≤10毫克/升、总磷≤1毫克/升、总铜≤2毫克/升、总锌≤5毫克/升、总铬≤ 0.05毫克/升,总镍含量≤1毫克/升,总铅含量≤ 0.05毫克/升,总汞≤0.01毫克/升,氨氮≤1毫克/升,溶解氧≥5毫克/升。
II类水质标准: - 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养鱼等。
- 水质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500/100毫升、总氮≤20毫克/升、总磷≤2毫克/升,总铜≤5毫克/升,总锌≤10毫克/升,总铬 ≤0.1毫克/升,总镍≤2毫克/升,总铅≤0.1毫克/升,总汞≤0.02毫克/升,氨氮≤2毫克/升,溶解氧≥2毫克/升。
III类水质标准: ——氨氮(NH3-N):1.0毫克/升以下; ——化学需氧量(COD):15毫克/升以下; ——生化需氧量(BOD):6毫克/升以下; 总磷(TP):0.4毫克/升以下; - 悬浮固体(SS):低于20毫克/升; - 总氮(TN):低于15毫克/升; ——重金属: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上述标准规定了我国涉及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各种用途的地表水的质量要求。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供水质量管理条例》第八条明确规定,城镇供水原水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市政供水部门必须定期对原水水质进行检测。
如果发现原水质量不符合标准,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氨氮定义
在自然水环境中,氮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NO3),此外还有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
这些污染物以氨氮的形式存在,当存在于受污染的水中时,称为水合氨,也称为非离子氨。
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有显着毒性,而氨离子的危害相对较小。
国家规定的Ⅲ类地表水中,非离子氨浓度限制在0.02毫克/升以下,以保护水质。
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元素。
其过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因为过量的氨氮消耗大量氧气,对生态系统有害。
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威胁着生物体的生存。
因此,氨氮浓度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很重要。
氨氮的主要来源包括人和动物的粪便。
人一生平均每年排放含氮废水量在2.5~4.5公斤之间。
此外,雨水径流和农田肥料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
工业活动也会产生氨氮。
化工、冶金、石化、油漆颜料、煤气、焦化、制革、化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氨氮,会直接或间接增加氨氮的排放量。
水中氨氮含量。
氨氮是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于水中的氮。
动物有机质中的氮含量通常高于植物有机质中的氮含量。
同时,人畜粪便中的含氮有机物非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
因此,当水中氨氮含量增加时,就意味着存在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三类水质的要求是什么标准?
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分为三类,其要求如下: 地表水水质一级标准要求。GB3838-2002标准规定,一级地表水适用于中心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重要生态水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符合标准的主要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Mn)≥15mg/L; 氨氮(NH3-N)≥0.15毫克/升; 总磷(以P计)≥0.02mg/L; (以N计)≥1.0mg/L; pH值为6.5~8.5。
地表水水质标准要求为II类。
GB3838-2002标准规定,II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工业用水和有一般景观要求的水域,如一般渔业水域、休闲娱乐水域和指定观赏水域等。
主要指标要求:化学需氧量(CODMn)≥30mg/L; 氨氮(NH3-N)≥0.5毫克/升; 总磷(以P计)≥0.1mg/L; N)≥1.5毫克/升; pH值为6.0~9.0。
地表水水质标准要求为Ⅲ类。
GB3838-2002标准规定Ⅲ类地表水适用于一般工农业用水和公共市政供水。
符合标准的主要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Mn)≥40mg/L; 氨氮(NH3-N)≥1.5毫克/升; (以N计))≥2.0mg/L; pH值为6.0~9.0。
总之,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不同级别的地表水有不同程度的净化和水质,以满足各领域的水和环境需求。
水质中氨氮是什么意思
氨氮是存在于污水、废水、生殖废水等水质中的物质。
它是一种含氮离子化合物,可被细菌消化释放氮气。
但如果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则会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导致水体营养化,对水生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水体氨氮的监测和控制非常重要。
氨氮含量是水体排放的重要指标。
废水长期过量排放,会导致水体中氨氮超标,造成水体枯竭、水体浊度增加等问题。
此外,氨氮还会影响水的气味和水的使用。
因此,废水排放时应努力控制氨氮的排放,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控制水体氨氮含量需要科学合理的污水处理技术。
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有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物化处理等。
其中,生物处理法是含有机物的污水处理方法。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改善水生环境。
化学处理法和物理化学处理法更适合处理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和废物。
总之,对水体氨氮进行科学控制和管理是维护水生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